精美絕倫的溫哥華中式大鍵琴
Yun Can
Craig Tomlinson和他的中式裝飾風格大鍵琴
它是巴赫最喜愛的樂器;當莫扎特成為一名音樂神童時,也在演奏這種樂器。而現在,一件這樣的樂器正華麗地放置在我們的面前,展示著它美麗的芳容。
Craig Tomlinson在他西溫哥華的工作室中製作大鍵琴。
Choiseul公爵夫人Louise-Honorine de Crozat,一位18世紀的法國女繼承人。
金箔在它黑色的漆製面板上閃閃發光,精巧細小的撥針正時刻準備去撥動那懸浮在裝飾華麗的巨大木板上的琴弦,木板上繪製的精美花鳥畫會被藝術畫廊們爭相收藏。這就是大鍵琴,曾在十六至十八世紀風行西歐的鍵盤樂器。望著它,我們彷彿穿越了時空,就像剛剛從一處18世紀70年代的巴黎沙龍走出來,腦中縈繞著愉悅滿足的感受,被邀請赴約來到這樣一個溫馨雅緻的聚會中,真是多麼榮幸的事啊!
當古典遭遇古典——中式風格裝飾的大鍵琴
17世紀中期,當第一艘從中國返航的商船緩緩駛進了法國的港口,與它一同到來的,還有那來自遙遠東方的裝飾藝術。Chinoiserie——這個在此後上百年裏讓整個西歐為之如癡如醉的專用詞彙,即帶有中式風格的裝飾藝術,是如此的充滿異域情調,如此的精緻典雅、美麗非凡。面對著眼前令人難以置信的美,歐洲人對中式風格物品的渴望變得無法遏制,漫長的海上運輸過程越來越難以滿足市場的龐大需求。為了解決這種供需的矛盾,歐洲工匠們開始夜以繼日的仿製中式風格的各類物品,這其中也包括當時頗受歡迎的樂器。
由Pascal Taskin於1786年製造的中式風格大鍵琴。
由Craig Tomlinson於1988年製造的中式風格大鍵琴.
第一次遇到Craig時,他就為我們展示了一臺造於1786年的中式裝飾風格大鍵琴照片,現陳列於英國倫敦的Victoria Albert博物館。在它被放進玻璃櫃隔離起來之前,Craig是最後被允許親密接觸它的訪客之一,「它堪稱是有史以來裝飾最華麗的一架大鍵琴...它是無與倫比的。」這架琴尺寸小巧,似乎孩子的手才能彈奏。據史學家推測,它可能是為一位身材嬌小的法國Choiseul公爵夫人製作的;或是法國王后Marie Antoinette為她當時8歲的女兒Marie Therese訂製的。我們要感謝她們,正是她們的中國夢,讓今天的我們看到如此美不勝收的藝術品。
這件絕世佳作由當年的巴黎名匠Pascal Taskin及其工坊製作,標注有Taskin的商標,但他並不是參與製作該樂器的唯一大師級工匠。當時的歐洲社會,各行業都在強大行會的管控之下,鑄造師、鍍金師、木匠及畫家都不允許跨行作業。Taskin借助分包商來完成自己工坊無法製作的部份。Craig說:「琴蓋、琴架以及大鍵琴其它部份的繪畫,分別是由不同工匠完成的。」
Olga Komavitch-Tomlinson正在為一台大鍵琴描繪中式風格裝飾。
粘貼金箔的工序原先只能由一位行會成員勝任。而現在則今非昔比。
在品質最高的樂器中,德國雲杉音板厚度必須精確到一毫米的十分之一。
在那架舉世聞名的大鍵琴誕生的二百零二年後(1988年),Craig製造了一架全新的中式裝飾風格大鍵琴。儘管當年的行會早已不復存在,但他還是幸運地找到了一個長期固定的分包商——他有60年畫齡的母親Olga。
1988年起,為了在Craig製作的大鍵琴上描繪那些中式藝術風格畫作,Olga開始從傳統的歐洲中式藝術作品和正宗的東方藝術中汲取營養,並將兩者的特色融合起來。2013年,一位香港出生的加拿大人委託他們母子製造一架裝飾有地道中式藝術風格的樂器。這是1988年之後,他們接到的第一個此類訂單。
「中式風格起源於異想天開的歐洲人對於充滿異域風情的、令人陶醉的中國美學的演繹與詮釋。」設計師Ann Getty說。左圖為1786年製造的中式風格大鍵琴的細節描寫;右圖為1988年製造的中式風格大鍵琴的細節描寫。
Photos by Craig Tomlinson / Portrait of Duchesse de Choiseul painted by Greuze / Photos by Craig Tomlinson / Hugh Zhao.